心经开示网
标题

宽兼法师讲心经

来源:心经开示网作者:张韵怡时间:2019-06-13 14:49:27
法师、各位居士,阿弥陀佛!我们把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讲完了,接下来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但是在《心经》又讲“无”,为什么?因为“苦集灭道”四圣谛还是性空的。

宽兼法师讲心经

法师、各位居士,阿弥陀佛!

我们把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讲完了,接下来是“苦集灭道”四圣谛。但是在《心经》又讲“无”,为什么?因为“苦集灭道”四圣谛还是性空的。所以般若讲性空是通彻一切,不仅有情众生是性空,还有无情的器世间还包括思想理念,没有一件事情不是性空的。任何的行为举止思想理念都是性空的。也等于说透过性空能通彻一切。

在十二因缘法的基础上面来讲苦集灭道。从世间法和出世间法来说,所谓的苦集灭道是属于世间法,所以世间法以我们现在世是不是也感受到苦果啊?只要有这个色身我们都要面对死亡,而且我们这个色身都避免不了生、老、病、死,为什么会得这样的苦果?是因为过去世集了很多苦因啊,所以这一辈子会得到苦果,这些集的苦因无非就是无始劫的过去世里面我们不断地在惑业当中造作,所以集它本身是在集因,然后得到现在的苦果,那怎么办呢?我们说我们可以在这个地方(爱取有)来做一些改变,要能够在这个部分种下出世(世出)的道因,下一些道因才能够得到未来的灭果。什么叫灭果?就是所谓的涅槃,了脱生死。前面我们讲透过性空而达于相空,透过性空而知道什么叫做毕竟空乃至到成佛的究竟空,而这些空跟灭是同质性的,从空、部、无、空非而离相、泯相乃至到灭相,所以这个灭其实也是透过这样的观念而出现的,透过性空才有机会涅槃。透过这样的观念其实这都是比较跳脱出来的,所以首先我们比较大的关键是要能够下道因。什么叫下道因呢?怎么样世出?但是还要世入,并不是世出就完毕了,当然有些人的根基会觉得我自己自我解脱就好了,但是菩萨的根基的话就不止,不止如此,所以下出世的道因就要从三学八正道乃至于菩萨道的六度万行。三学透过戒定慧,慧学是一个很大的关键,以慧学为领导,以八正道来讲从正见、正思维为领导,也是属于慧学。以六度万行,五度如盲,般若为导,还是慧学。但不只是慧学,慧学是我们意业上面的领导,领导着我们的身业和口业,所以这里出世的道因其实就是如何从世间法跳脱出来,最大的关键就在下道因耕耘。这样的耕耘不只是出家人的事情,在有情众生里头唯有人道的众生最有机会学习,唯有人道的众生有智慧有福报因缘能够学习,所以在道因上面能不能世出最大关键在下道因,道因当中以慧学为主导才可能得到涅槃的灭果。这个是从现象上来谈。

从法相上来谈,我们首先要知苦、要断集、要入灭、要修道。要知道苦、要懂得苦,要去面对苦、接受苦。光是一个知苦,也是要有些智慧,很多人苦是苦,苦得糊里糊涂莫名其妙,会觉得为什么世间会苦到这种程度,但是又不知道怎么去解决。有的人环境不好,烦恼又多,又口出不逊之言,他虽然知道苦但是他不知怎样去断集,不知道前因,对苦不算真正知道只是感受到。我们知道是知道世间的无常,无常故苦,苦故无我,导正到这个上面来。而且要去知道苦是过去造过来的,乃至于我们又继续造未来的苦,所以在我们造作的当下,点点滴滴我们自己都要非常小心,如何跳脱出来呢?就是修道,所以四圣谛让我们从世间法有机会跳脱出来,它最大的关键就在道谛上面修道下因,去耕耘不断地耕耘,能不能到灭果那是收获,所以只问耕耘不要去问收获,只管耕耘,收获是自然来的、自然结成的、自然因缘会会合的,不是我们追逐来的。而且在耕耘当中还是以慧学为主导,慧学是非常重要的指南针,是罗盘,引导着我们如何修道,不管三学、八正道、六度万行,其实都是以慧学为主导,当然在此之前还有三福行,施、戒、定:修布施、持戒及修定。持戒也是很重要的基础,持戒让我们不至于堕落到三恶道里,因为堕落到三恶道就没有机会学佛,还有修定,如果以我们学佛的定在初学佛的过程中不一定非常急着去修禅定的定,而修慈悲喜舍的四无量定,当我们还没修禅定之前起码让我们能够随时抱着慈悲喜舍的心,多广结善缘,之后我们进入三学戒定慧,那个定就是修定的定,禅定的定,那是很重要的,之所以谈这个就是根据导师《成佛之道》五乘共法做的是三福行,到三乘共法就是要三学八正道,到了大乘不共法菩萨道呢?六度万行。我们的三大阿僧衹劫表上都有,这就等于我们修行的指南。能不能跳出世间法最大关键在修道上,当然如果我们透过修道我们修到六度万行的时候,我们知道不只是世出的,还要世入,世出世入而无碍才可能圆满而成佛,所以这就叫做苦集灭道。

但是《心经》上面说“无苦集灭道”是什么意思?苦集灭道有苦集灭道的种种不同现象,每一个人体验到的现象是不是也不一样啊?修行的方式也不完全一样,为什么呢?因为苦集灭道这些现象的当下还是性空的,所以用一个“无”字来讲苦集灭道的性空。因为性空的缘故,纵然讲了苦集灭道也不见得所有的人都能够信受,都能够去实践。纵然说大家都来实践却每一个人有不同的根基,不同的实践方法,不同地如何从苦、集当中跳脱出来,如何修道的过程也都有不同的心路历程,乃至于他真的去验证到所谓的涅槃果也都不同,因为性空的缘故。这些现象的当下是性空的,所有说是“无苦集灭道”。并不是否定了苦集灭道的现象,苦集灭道的现象是存在的,纵然我们没修别人也在修,也就是说不是整齐划一,一个口令、动作,大家都完全一模一样,不可能,为什么?就是性空的缘故。所以这略观处界等空,最后一句话是“无智亦无得”,我们有能的智或有所得来这里听经闻法,不仅我们身口意三业一起来,尤其意业上,我们乖乖地坐在这里,我常常讲说听得懂的人修慧,听不懂的人修定,还同时修个戒。因为起码我们没有去造作恶业,在这里起码熏到的还是善的语言,完全听不懂一直坐在这里还是要有定力,当然听得懂最好,修慧,开启我们很多思想的大门,所以我们会觉得好像有一个能的智,也就是说在这里能不能够听得懂,或者说前面讲这么多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乃至于四圣谛,我们好像有一个本身主动性的智慧在吸收,有没有这样的感觉?也等于是象我们的意业一样,在意业里头,我们透过我们的智慧在吸收这些观念思想,当我们有一些观念听进去之后,说不定我们还有机会付诸实践,所以会觉得好像有所得的感觉,

宽兼法师讲心经但是我们对这样的心得本身我们并不是非常地稳固,它不是很具体的,似有似无,是不是有这样的感觉?其实如果似有似无是好现象,而不是我已经有了,我就要捧回去了,在过程当中生个气,说不定感觉又消失掉了。那么也就是说,在能所方面是有这样的现象,只是这样的现象不稳固,有能所的现象哦,所以这个等于又讲到不二,有能有所,能的部分是智,所的部分是得,会有这些现象的存在是没错,但是我们说它的当下还是性空的。透过不二来看待它的话,应该还是不智不得,当然我们说不智不得讲起来怪怪的,其实就是“无智亦无得”,是不是不二啊?那为什么用不二呢?要讲到性空,是因为讲到性空的缘故。虽然有我们能的智,也似乎多多少少好像获得一点什么,但是我们听般若好像有点获得什么的时候,其实应该是我学到了怎样放下,在心得方面应该是学得怎么样放下,我觉得学般若很好的就是把我们很多莫名其妙的执著其实可以砍的砍、杀的杀,可以删掉一些,删除掉那些想不清楚但又莫名其妙地担忧的事情,然后莫名地想跟人家比较,或是莫名地我就是执著这件事、执著这个人,其实那都是没有意义的。把一些比较没有意义的东西拿出来删除,那些东西我们透过性空去观照它,让我们很确实地感受到意义不大的时候,我们会想要放。我们所执著的往往是我们觉得有意义,但是如果透过佛法,佛陀会告诉我们那些是没有意义的,但是光佛陀这样讲是没用的,而是我们自己愿意去做一些比对,去比较看看,所以说不只是闻,还要思,要去思维,我们愿不愿意接受,所以思维的本身是将思想理念纳到我们的生命体系上面来,我愿意来做一些修正是透过思维的,也不是现在当下立刻就可以如何的,所以所谓“无智亦无得”也是透过不二的观念,不二的观念还是性空的。不二的观念其实所呈现出来就是空相的现前,就是在讲空相,“不生不灭,不垢不净,不增不减“是不是在讲空相啊?所以“无智亦无得”还是在讲不二,所以我们一看到这个“无”我们就要知道就是在讲性空,所以最后结显空义叫做“以无所得故”。《心经》里面最精华的就是“以无所得故”。“无所得”相当于《金刚经》里面的“应无所住而生其心”,为什么都用“无”啊?性空嘛!透过性空,透过否定的符号,透过逆向的思考,应该放下来。所以说结显空义所谓的空义就在于“无所得”,无所住、无所著、无所执,都是无所、无所、无所啊!所以印顺导师在《学佛三要》里面也讲: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这是信愿,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是在讲智慧,无所得为方便,我们不止一辈子生生世世地从凡夫众生一直到成佛的过程当中,导师告诉我们学佛有三要,叫做信愿、慈悲、智慧,导师还是根据《般若经》里面讲“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大悲为上首,无所得为方便”,所谓“一切智智”佛陀所得的智叫做什么?佛陀的智慧叫做一切智智,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我们虽然果位很低,但是我们的志向很高,以佛陀为我们的榜样,学习的模范,以佛陀的智慧来成佛,来相应作意,虽然我们在这里非常遥远,但是我们就像在大海当中找到了灯塔,我们就用灯塔上面那个光芒当作我们方向,随时都在对照着灯塔的方向,这个就是信愿,所谓信愿就是在这个时候所发的信愿的心要高远,导师也讲如果我们取之乎上仅得其中,我们取之乎中仅得其下,我们要把志向定得高远,我们做不到起码还中中,如果我们定得中中便成下下,所以以一切智智相应作意,就是我们信愿的心那是一股非常庞大的力量,这股力量帮助我们生生世世在整个生命之流当中不会迷失方向,让我们能够穿透生死的束缚,这也是开启了我们法身慧命的延续,证得法身,刚才这个地方所谓的空就是所谓的法身,佛陀的法身在于空。《金刚经》里面不就讲:须菩提长者跟莲华色比丘尼,莲华色比丘尼跟佛陀去忉利天讲经三个月,好久没见,听说佛陀要回来,非常高兴,她就想说我一定要第一个见到佛陀,她已经修到有神通变化的能力,她变成一个小国王跑到最前第一个去了,因为在印度的阶级种性很严重,她第一个见到佛陀她说佛陀我第一个见到你,佛陀说你错了,不是你第一个见到我,因为重要的不是见到我的色身,是要见我的法身,须菩提长者解空第一,须菩提长者因为太理解佛陀所说的法,尤其在性空的法上,他想我不需要去那里,我在精舍里用功深观空义,就等于见到佛陀法身一样,所以我们说佛陀的法身尽虚空界,在这个时候第一次去碰触到所谓的法身,如同一道曙光一般。慈悲方面就是大悲为上首,但是智慧的这个部分就是用无所得为方便,所以《心经》归结在“以无所得故”,就是因为无所得的缘故,前面讲了这么多的性空都是在表达无所得的信念,所以我们说只要问耕耘不要问收获,我们有所得,我们都是得失心,得失心在哪个地方?在结果,一直在追求结果,用功不够,随便去考个试也想我到底有没有上榜,耕耘得不够,但是我们还是妄想着要上榜,所以我们凡夫众生就是这样,只问收获不问耕耘,所以常常起颠倒,常常很痛苦,常常结果很不满意,那是必然的。般若的观念就是让我们只问耕耘不问收获,无所得。“应无所住而生其心”的“住”也是不住在结果上面,但是在因地上不断耕耘,这才是菩萨的特质,这才是菩萨的道业,菩萨的道业如何生生世世经历三大阿僧衹劫这样累积过来,如果他没有无所得的心,那是没有办法坚持的,所以所谓菩萨的道业只要是如法的,不管世间如何来批评他,如何评论他,对他来讲已经不重要了,我就是一往直前,过程当中不管人多人少,不管叫座不叫座,只要是好的、如法的,我还是去做,那是一种很勇猛的心,很坚持的心。为什么能够这么坚持,就是跟法确认的关系,法相法性要去做很深层的确认,于法要去确认,尤其是深入法性的确认,在现象上反而可以无所谓,无所得。前面不管是透过五蕴、十二处、十八界、十二因缘法、四圣谛乃至自己本身的这个智或者得来讲的话,这些都是性空的,所归结出来的就是无所得。《金刚经》归结出来就是无所住,“应无所住而生其心”嘛!这里归结出来的就是“以无所得故”,承先启后,开启后面的得般若果。前面修般若行,般若行是在下因,那么自然得果报,什么样的果报呢?这里就讲到涅槃果跟菩提果,涅槃果就是三乘共果,纵然是你只求解脱道,也可以透过般若,因为讲到空义,讲到性空的空,只要与真理法则相应相契的话,都有机会可以解脱的。

以上就是明证法师讲解的心经了,其实我们修行心经的时候可以看看这些法师的讲解,这些讲解是能够让我们知道心经的含义是什么的,让我们能够更好的去修行,从而改变我们的命运。以上只是作者对文章的一些理解,如果有不正确的地方还望海涵。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惜寸阴者,乃有凌铄千古之 惜寸阴者,乃有凌铄千古之

惜寸阴者,乃有凌铄千古之志;怜微才者,乃有驰驱...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

惊塞雁,起城乌,画屏金鹧鸪。古诗原文[挑错/完善...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

惜衣有衣,惜食有食。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惜衣有衣...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

惜别浮桥驻马时,举头试望南山岭。古诗原文[挑错/...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

惊才风逸,壮志烟高。古诗原文[挑错/完善]惊才风逸...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立;必无私,斯上下四旁...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手机版 网站地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