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经开示网
标题

佛教和平之概述

来源:心经开示网作者:时间:2019-08-16 09:18:22
佛教和平之概述释振冠时下的社会,人们不仅否认、忘却宗教的作用、也不屑于精神的探索。多数人孤独地承受着自身的苦难,或以别的方式为我们的社会所遗忘。战争带给人们难以估计的破坏和永恒的痛。现今,新式武器的生产和使用,其杀伤力显然超出我们的想象;无人敢猜测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星球和人类自身会怎样?而伴随着我们自身的问题和社会暴力,对未来我们又会如何展望呢?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须要和平。我想是的,

佛教和平之概述

释振冠

时下的社会,人们不仅否认、忘却宗教的作用、也不屑于精神的探索。多数人孤独地承受着自身的苦难,或以别的方式为我们的社会所遗忘。战争带给人们难以估计的破坏和永恒的痛。现今,新式武器的生产和使用,其杀伤力显然超出我们的想象;无人敢猜测如果发生第三次世界大战,这个星球和人类自身会怎样?而伴随着我们自身的问题和社会暴力,对未来我们又会如何展望呢?关于这些问题,我们首先须要和平。我想是的,这是人类当前的首要课题了。正如我们所知,为了能够创造一个人类共生的环境、减少战争,今天世界上那些卓越的和平倡导者的努力和梦想,朝同一目标——和平。在本文,笔者将从慈悲、宽容、与净意三方面来谈谈佛教的和平观。

慈悲

佛教之慈悲精神为世人所知。其悲悯之内涵以不损害有情、不舍众生痛苦、以彼苦为己苦为宗旨。在这个意义上来说,我们见证了佛陀以大慈悲心,从甚深禅定中起,行世济人;也见证了先辈们不辞辛劳地,从一个国度到另一个国度去弘法度众。当大乘佛教兴起时,这一精神得到了很好的推广,也成为佛教的中心要义。如《大智度论》说:“慈悲是佛道之根本。”(T25.n1509.p0256.c16.)又说:“诸佛之心,慈悲是。”(T12.n0365.p0343.c02.)当然,佛教之慈悲观,不仅涉及了悲悯之要义,同时亦直述了幸福与和平之道:“大慈与一切众生乐,大悲拔一切众生苦;大慈以喜乐因缘与众生,大悲以离苦因缘与众生。譬如有人,诸子系在牢狱,当受大罪;其父慈恻,以若干方便,令得免苦,是大悲;得离苦已,以五所欲给与诸子,是大慈。”(T25. n1509. p0256. b15-20.)

此外,不杀,是大乘性戒。不可破坏人类与其他生物的居住环境亦是佛陀的教导。这些都显示了同体大悲的精神;同时,也鼓励了人们的彼此关爱,和对动物的爱护,扬弃主体对客体的冷酷与漠视。这也是大乘佛教发展“慈悲不杀”的菩萨道,和不得储藏杀具、不得食肉的原因了:“若佛子。故食肉。一切肉不得食!断大慈悲性种子。一切众生见而舍去。是故一切菩萨不得食一切众生肉。”(T24. n1484. p1005. b10-12.)所以,菩萨道是彻底的和平精神!

\

宽容

假若以中道的“不偏不倚”来看大乘佛教的教义,无疑地,我们会惊叹:它是那么的宽容,不带任何偏见和个己色彩!从根本上否认不宽容及专制的存在。可以想象,中道直观是调解当今之世上不同宗教、传统、文化冲突的很好平台!显然,要想致力去评论他山之石—评判不同的宗教重要价值、不同传统的根本性质、和不同文化之间的差异—是件不是件容易的事情!而佛教的中道观,使我们认识到宽容与共生,才是调和的根本所在,这不是所谓的评判。如性圆法师(Dr. Mun)说:“佛教从调和的角度出发,要求追随者们不可与他人为敌,而应共生共存。佛教教导人们如何与不同宗教、哲学、观念等共赢。这和其他一些已知宗教是不同的。佛教信仰者并不会去改变他人的宗教信仰,而是要求不同信仰者保持其自身宗教的同时,也要善意地与他者合作。”(《佛教与和平:理论及实践》)

从历史来看,佛陀的追随者,作为人类共生的倡导者,亦从未与不同宗教有过冲突的记录;或是以真理持有者的姿态责备他人。这也是为何印度佛教之早期传入中国,曾一度与中国本土宗教有过小摩擦,而最终却能深入民心、得到国人的信奉,唐代(618-907)之后更成为中国三大宗教之一的原因所在了。这使我深思,佛教的宽容与儒家的学说,到底是有相通之处的。如《礼记.中庸》说:“有弗学,学之弗能,弗措也。有弗问,问之弗知,弗措也。有弗思,思之弗得,弗措也。有弗辨,辨之弗明,弗措也。有弗行,行之弗笃,弗措也。”使我明白了佛教研习不同宗教、传统和文化的宽容态度;也令我深信,佛教的宽容精神是各种冲突的和平之屋!

净意

我们随手翻开佛教经典,常会读到“业力不可思议!”这句话,根据这个教义,我们明白这样一个道理:在佛教中,宇宙的生成由全体有情众生的共业而来;我们的意识、行为决定一切,而非其他。所以善业善果;反之,恶业恶果。如果我们希望好的结果,那么我们应当注意当下的念头和行为。因为,好的结果、和平的环境由善的行为而来!

可以肯定的,我们意识中的贪、瞋、痴,是一切恶业的根源,是痛苦的根本和社会争乱的初因。贪心使人不知知足,总想多多益善;瞋心使人暴跳如雷—当事物不合自心,他人不顺己意时;愚痴则令人无智,与觉悟之心背道而驰。假若这三者介乎于你我之间、社区与社区之间、国与国之间,那么可以明确地说,仇恨与战争不会有停止的一天!和平亦是件不可求的事情。但若依佛教,人与人组成社会与国家。和平要从每个人的内心开始。那么,我们应当转愚痴为觉悟;转瞋心为慈悲;转贪心为布施。只有这样,人类对永久和平社会的追求才能有希望。

对此我们应当如何去做,才能实现社会和平?中国禅宗认为佛与众生仅在迷悟之间,一念迷是众生;一念觉是佛。觉悟为人世间首要要务。此去三毒,则和平可得;净土当下可成,不许他求,如曹溪六祖大师说:“世尊在舍卫城中,说西方引化经文,分明去此不远。若论相说里数,有十万八千,即身中十恶八邪,便是说远。说远,为其下根;说近,为其上智。人有两种,法无两般。迷悟有殊,见有迟疾。迷人念佛,求生于彼;悟人自净其心。所以佛言:‘随其心净,即佛土净’。”(《六祖坛经•决疑品》)

相同的,佛在《维摩诘经》中也说,如果我们希望人类居住的环境清静无染,那么应先把自心清静—“如是舍利弗。若人意清净者。便自见诸佛佛国清净。”(T14. n0474. p0520. c16-17.)相信,假设人人都能有个清静的心态,那么和平社会就在当下了,因为“善业不可思议”啊!

\

结语

从根本上来说——通过以上的叙述来看—佛教的和平观是可行的。和平要从慈悲、宽容、净意开始。中国儒家对此亦有相同的期待,如孔子在《大学》中说:“古之欲明明德于天下者、先治其国。欲治其国者先齐其家。欲齐其家者先修其身。欲修其身者先正其心。欲正奇心者先诚其意。欲诚其意者先致其知。致知在格物。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而这一点,如果我们从道家的思想来实行,亦能如佛教,最终得长久和平之道!

相关推荐
热点栏目
推荐阅读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

仪表堂堂成语名称仪表堂堂成语拼音yí biǎo táng tán...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

以防不测成语名称以防不测成语拼音yǐ fáng bù cè成...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

仰之弥高成语名称仰之弥高成语拼音yǎng zhī mí gāo成...

1997年9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

1997年9月3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

1998年10月11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8年10月11日出生的人五行

1998年10月11日出生的人五行缺什么?公历1998年10月11日...

最新文章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

惟有南来无数雁,和明月、宿芦花。古诗原文[挑错/...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

惟有春风最相惜,殷勤更向手中吹。古诗原文[挑错/...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

惟有主,则天地万物自我而立;必无私,斯上下四旁...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宋...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

惟心会而不可口传,可神通而不可语达。...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_1

惟有今宵,皓彩皆同普。古诗原文[挑错/完善]出自 宋...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君子安贫,达人知命。...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

惟德动天,无远弗届。满招损,谦受益,时乃天道。...

手机版 网站地图